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專題討論下
Seminar (2) 
開課學期
101-2 
授課對象
哲學系  
授課教師
苑舉正 
課號
Phl4998 
課程識別碼
104 40802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 
上課地點
哲研討室二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限已申請者選修,且必須同時選修學士論文。
限學士班四年級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以對現代和後現代哲學家文本的分析討論主體性(subjectivity)在倫理學上所產生之困難與解決之可能方法。嘗試藉由對主體性本身與自由(freedom)、情感(passion)、理性(rationality)在理論上的交互關係分析主體性設定在道德哲學理論中可能的必要性與難題。此研究將包含三個部分:對現代性主體性的刻畫、後現代哲學對現代性主體性的批評、對主體性的評估與可能的改造。
 

課程目標
使修課學生擁有對現代性與後現代文本的分析能力,並能準確的掌握問題進而提出評論和意見。
 
課程要求
每週固定的文本閱讀與討論,同時按照進度撰寫學士論文。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Cristine M. Korsgaard, 1996, 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mmanuel Kant, 1989, 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and What is The Enlightenment,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Immanuel Kant, 2008,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New York: penguin.
Immanuel Kant, 2008, Critique of Pratical Reason,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Jean-Paul Sartre, 1976, L’etre et le Neant, Paris: Gallimard.
Jean-Paul Sartre, 2003, La Transcendance de L’Ego et Autres Textes Phenomenologiques, Paris: VRIN.
Jurgen Habermas, 1990,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 Twelve Lecture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Michel Foucault, 2001, L’Hermeneutique du Sujet, Paris: Le Seuil.
Michel Foucault, 1990, Les mots et les choses, Paris: Gallimard.
Rene Descartes, 2010, Meditations Metaphysiques, Paris: Pif Edition.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